痠痛、腫脹,已成為現代人邁向成功的磨刀石。似乎非得經過這樣的痛苦才能通往成功的人生,迎接輕鬆愉快的退休生活。要學走路,從跌倒開始,要不怕痛才學得快,所以,就該趁著年輕、身強體健時,多犧牲點健康,換取遙遠未來的快樂人生,而且能忍受更多苦痛的人,才是真正的強人,才夠硬,能忍人所不能忍,才會成為人中之龍,站上頂點。以硬派的作風、深刻的傷疤來描繪成功者形象,彷彿每次疼痛都使你更朝成功邁進,往山頂更進一步。
但是,痠痛、腫脹真的是必要之惡嗎?成功非得滿身傷痕嗎?又有多少人帶著傷痛卻來不及享受成功的果實;亦或品嚐完果實之後,獨留下來陪伴自己的,卻是抹不去的傷痕與痛苦。
找到方法,疼痛是可以減少或去除的。重新了解人體運作,從中找出能輕鬆活動的大道,漫步在目標的路上,健康地朝成功前進,是可以有方法的。未來專欄的內容,將從多面向討論如何遠離痠痛、腫脹的拖累,迎向自在生活,輕鬆工作。
細胞間隙,影響細胞溝通的效能,有正常的細胞間隙,身體細胞機能才能正常化,維持良好的功能。通常,發炎反應所造成的腫脹,就是細胞間隙擴大表現,藉此能容納更多的免疫細胞,來處理外來的病原或修復傷害。然而,日常生理運作中,也會有細胞間隙的擴大的情況發生,組織液充滿細胞間隙,通稱為水腫。
水腫可視為組織變弱或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的共同現象,只要身體虛弱就容易水腫,而隨著年齡增長、機能逐漸退化的自然老化,多伴隨著水腫的發生。酸、麻、脹、痛,即是神經系統在缺血或供血不足等循環不良所產生的必然反應。
循環系統、任何系統要能永續不斷,必要周而復始,不能讓廢料堆積。人體內最基本的廢料,就是細胞氧化所排出的二氧化碳。若局部組織循環不良,造成二氧化碳堆積,形成HCO
3-重碳酸水,而導致細胞間隙擴大的局部水腫問題,就會使組織細胞間距擴大,細胞溝通不良,機能衰弱。這可與中醫學中的酸水堆積理論,或稱濕氣,概念相通。
王維工教授的水的漫舞一書,將水腫發展依能量代謝變化分成五個階段。
細胞以O
2完成呼吸作用會排出CO2,再藉由循環系統排出體外。從細胞間微循環觀察,O2 、H2O、CO2等小分子能在細胞膜間自由進出,在CO2排至細胞間隙後,自然會與H2O形成H2CO3碳酸,再解離出H+與HCO3-重碳酸離子,即CO2+H2O→H2CO3→H++HCO3-(解離常數 pK=6.37)。形成離子態的H+與HCO3-由於帶有電性,便無法再單純以擴散方式進出細胞膜了。
細胞間多數CO2會擴散進入紅血球內,因紅血球內有碳酸酐酶 Carbonic Anhydrase(CA),能加速CO
2與H2O轉換成HCO3-重碳酸離子的過程,來迅速吸收細胞所排除的CO2,並平衡細胞酸鹼值。藉此紅血球收容了許多HCO3-,才能運走細胞間的CO2。然而,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(CA)加速反應卻無法改變HCO3-的解離常數pK=6.1,雖紅血球能吸收部分H+來推動反應,可是仍有限,最後紅血球會藉由離子幫浦來置換紅血球膜內HCO3-與膜外的 Cl-,而且HCl→H++Cl-(解離常數pK<1),因此紅血球就能容納更多的H+,而讓紅血球外的微血管不要酸化,就能容許更多的HCO3-。大量的Cl- 因而集中在紅血球內,HCO3- 而留在紅血球外面,跟著紅血球一起運走。
上述機制都是為了不讓組織酸化進而水腫。


第一階段水腫-CO
2 滿載
但是如果血流停滯,紅血球不流動了,無法經由靜脈回流,紅血球因而裝滿鹽酸HCl達飽和,又沒有新的紅血球流入,CO
2終於送不走了,組織就會開始酸化漲水,這是第一階段水腫,此時組織酸度約為 pK=6.4左右。
第二階段水腫-乳酸滿載
如果新的血液循環沒有進入,組織下階段的能量就只能依靠無氧代謝,即葡萄糖無法再燃燒成CO
2和H2O,只能形成兩分子的乳酸(Lactic, C3H6O3)。這些反應在細胞內發生,而乳酸pK=3.86會將組織更加酸化到 pH=4左右,此時進入第二階段水腫。
第三階段水腫-細胞膜電位下降
若新血液仍不來,組織的能量無以為繼,細胞膜的電壓就不能維持而變小。這時神經細胞就會失去穩定度。所謂的交感神經失調、焦慮、易怒、失眠 等問題都會發生,這是水腫的第三階段。
第四階段水腫-細胞膜漏液(一般所指的水腫)
如果再惡化,細胞膜開始漏液,蛋白質流出,就是一般所熟知的水腫了,此時皮膚下都是水液,壓下去就彈不回來。這是第四階段。
第五階段水腫-細胞溶解
更惡化,細胞就溶解了,那是第五階段。整體來看,當細胞間質中有HCO
3-及H+,就會因為滲透壓變化而積水,加大了細胞間質之空間,造成運送氧氣到細胞發生困難,因而細胞被迫進行無氧代謝而產生乳酸。因為乳酸可以自由出入細胞膜,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含量也隨之上升,此時在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可解離為C3H5O3- 與H+,則滲透壓大大減少,又引來更多的水液進入細胞間質,細胞間質就更進一步酸化,更加水腫。此時,細胞間質可達pH=4上下。此時如果新血開始供應,組織仍能在幾分鐘內由靜脈帶走乳酸,運走CO2,將酸性的細胞間質中和為微鹼性,pH便會回到7.4並消彌水腫。
但如果新血仍不進入,則體液繼續變酸,水腫也愈來愈擴大,細胞內的能量ATP也供應不濟,鉀鈉離子交換也無法進行,細胞膜電壓將愈變愈高,由-200mv左右變負一百多mv,甚至高於-100mv。此時細胞的穩定度就會嚴重受損,尤其是神經細胞,這個最需要ATP來維持細胞膜電壓的細胞就會不穩定。所謂交感神經失調、焦慮、失眠等等精神上耗弱的症狀,就容易發生在這種生理狀態之下。此階段的水腫最容易發生在大腦,其他如關節、肌肉深部也是最容易積酸水的病灶,因為CO
2很容易在細胞間游走,而大腦又是CO2產量最高的地方。
這種細胞間質的水腫到這個階段為止,都很容易回復,只要血流順暢帶來O
2,帶走CO2,新O2提供的粒線體生成新的ATP,幾個小時後就能天下太平。酸性的水液由靜脈血管帶走,細胞膜電壓下降並恢復正常的穩定態,人也就神清氣爽、樂觀進取了。
第一、第二、第三階段的水腫都不容易由外表看見,即使全身都發酸了仍不易在皮膚下看到積水。要到細胞膜滲漏了,大分子也由一些細胞中漏到細胞間質中間來,又不能由淋巴帶走,這就是一般認定的水腫,此時水腫已進入第四階段了,如果更嚴重,細胞就死了而溶解。長時間的壓迫常會造成橫紋肌溶解,其實不只橫紋肌,任何細胞到要死了的時候都會溶解的,因而擴大身體內的化外之地,成為毒物活動的天堂。
第一、二、三階段的酸化及水腫,是保健最重要的功課,然而現代醫學仍未能注意和察覺,這是王教授在研究身體組織的光譜時,意外地發現這些水腫的現象。由於CO
2是廢料,也是身體產生最大量的毒素,排毒最主要排的就是含CO2的酸水。
從飲食減水腫來看,所有的營養成分,在身體代謝時,只要是含碳最終會變成 CO
2,如含氫就是變成H2O。這個氧化的過程和自然界中的燃燒反應一樣,只是生理上這個過程較緩慢而有序的。因為在生理上,人體經由這緩慢而有序的燃燒可產生最多 ATP,也就是以自由能的形式會轉換出最少的熱量。生理上以ATP作為自由能量媒介,可以自由地轉換做生理上任何需要能量的工作。所以生成ATP來提供能量、幫助生理運行,副產物CO2和H2O就是廢料了,跟汽車引擎燃燒後的廢物一樣,需要排除。其中,CO2需要紅血球攜帶,循著靜脈回流心臟,再由肺臟或腎臟排出體外。
脂肪是比碳水化合物更好的能量來源。由於一個葡萄糖完全代謝可產生38 ATP,能量轉換率66%,剩餘廢熱34%,且產生 6 CO
2。可得出每生成6.3 ATP排出一個 CO2。但如果是脂肪燃燒,每生成8.4 ATP才排出一個CO2,佔總能量約86%,廢熱只佔14%。所以要維持穩定的生理需求,又要減少CO2生成,就要減少碳水化合物,多食用脂肪類食物,因為得到同樣能量脂肪相對減量25%的CO2廢料。因此為了減少酸化水腫,脂肪是較好的能量來源。
這個多吃油脂的推論與過去常識中要少油的觀念不相符,但就能量的角度來說卻是不爭的事實。然而近十年來的生理研究,也提供了以脂肪取代澱粉等碳水化合物,才能真正減少體內脂肪量的關鍵,與過去認為體脂來源於脂肪食物的直觀推論不同。事實上,體脂的大量生成,是由於現代人大量食用澱粉等碳水化合物,特別是麵粉製品造成餐後血糖迅速飆升,迫使胰島素大量分泌,進而使碳水化合物轉化成體脂肪堆積而成,並非單純直觀推論吃油脂食物攝取的。
依據酸水理論,飲食建議要避免含糖飲料,特別是碳酸類飲料,接著是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,使身體轉變為以利用脂肪為主的體質。動物體在燃燒產能時,優先燃燒碳水化合物,之後才燃燒脂肪;然而儲存時,先存脂肪。如果碳水化合物太多了,也是轉化成脂肪再儲存。在食用總熱量能提供日常所需的形況下,可加入更多的蔬菜、瓜果等纖維素來增加飽足感,防止食用過多熱量而導致肥胖,故建議碳水化合物控制在 25%以下,是比較健康的比例。
這類在細胞間質生成的酸水,是中醫學中濕氣的主要來源,是會緩慢流動的。身上所有氣血不順暢的位置,必定有酸水堆積,這些堆積的酸水並沒有阻隔,都是細胞外空間,幾乎是完全相連的。在健康的部位細胞間隙是很小的,表面張力會將液體或膠體吸住;但在不健康的部位,細胞間隙變大了,甚至住了外來病源,就會在身體流動。
酸水產生量最大的器官是大腦,因需要大量消耗葡萄糖提供腦部運作,若排除酸水不良,多累積在頸部,不妨按按後腦勺至頸肩部位,是否有一顆顆軟軟的凸起,可了解目前的積水狀況,平常要用正確的姿勢來避免積水,即下巴微內收、後腦勺上轉、頸部拉直拉正,垂直地面建立頭頸肩順暢的循環;身體下一個集水區在下腹部,剛好是泌尿生殖系統的所在位置,所有腹腔產生的酸水,都會集中在此地,如果下腹腔的脊椎和尾椎未後彎,來讓脊椎呈現自然S型身體直立,即骨盆向前傾或前斜、腹直肌收縮、臀部上翹的姿勢,反而是向前彎曲的脊椎就會干擾循環,盛滿腹腔順流而下的酸水。身上的CO
2如果排不出去,就堆積在細胞間隙之中,如果堆積的更多就會以油的方式把這些酸水包起來,與身體重要器官隔絕,必定妨礙功能。
體內的酸水積液藉可由一些方式來排除。氣與水是一體的兩面,身體中氣生則水止,水生則氣滯。氣是送O
2的,水是CO2造成的。要健康,就要增加氧、排除水。有氧運動與氣功都能增加氧氣,都是以重複而輕鬆簡單的動作來增加微循環,最重要的就是不用大力、沒有快速的大動作;只要用力,只要有大加速,肌肉就需要強力收縮,就要使用大量ATP,為了補充ATP,細胞必須燃燒更多碳水化合物、增加氧氣消耗,增加廢氣CO2以及廢熱的產生。氣功或有氧運動,就是要在運動時,由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環之增加而產生的益處 (指血氧增加) 大於其壞處 (補充肌肉收縮消耗ATP時所需要的氧氣)。所以氣功的優勢,短期來看,就是身體增加的氧氣大於身體所消耗的廢氣;長期而言,還可能會增進內臟功能。
然而,此酸水理論可用於思考肌肉訓練。在重量訓練肌群時,持續運動局部肌肉會使肌肉組織產生水腫、酸水堆積,讓肌肉組織經歷第一、第二階段水腫,達到肌肉組織破壞,且藉著肌肉的水腫、膨脹去破壞及撐大包覆於肌肉組織的筋膜,來得到之後肌肉組織修復並成長的空間。組織破壞後,要盡量伸展排除組織內酸水,即重碳酸與乳酸堆積,才能迅速復原、重建組織,否則易留下傷害,所以肌力運動後一定要配合伸展排酸。
而藉由伸展運動,能幫助排除累積體內的酸水,這也同樣是肌力運動後建議的步驟。酸水主要在內肌肉深層,或骨節、筋腱之中。這些地方是身體比較內層的部位,也是最重要的支撐結構,一旦這些重要部位水腫酸化,必定降低這些重要結構的功能。酸水總是聚集在這些組織的中心處,要請酸水出來,就要用力拉長這些組織,把深藏在其中的酸水擠出來,所以要盡可能的伸展,用力伸展在停下來,在最大伸展狀態定位 20秒至30秒,重複二至五次,每次要間隔30秒休息放鬆。於是酸水受到擠壓,就慢慢移動,向壓力小的地方,即組織表面,流過去。伸展、定位、再放鬆,就像扭毛巾一樣,讓酸水流出來,新血就進得去,於是氧氣就進來了,一些殘餘的酸水也就化為CO
2而被紅血球帶走了。這種盡量伸展然後所住的動作,只有伸展時消耗ATP,鎖住定位是不消耗能量的,但卻是排酸最有效的運動。這樣的伸展,然後停止鎖住的動作,都有消水腫的功效,而針對全身各部位做有系統的排酸去水,就瑜伽運動是最完整的了。而若是按摩推拿的方式,也具有類似的原理。藉由用力按住痠痛部位來擠壓酸水,從酸水中心緩慢推向組織邊緣、或淋巴系統,來讓酸水能順著循環排除,重新建立起組織良好的循環。
還要注意糾正姿勢動作,身體姿勢不正確就容易造成循環不佳,漲酸水,所以骨架要正中,肌肉要放鬆,身體左右要均衡站立,如此循環不因姿勢壓迫,才不易有酸水堆積,甚至排除酸水。
最後,要放鬆心情,大腦是酸水最大的產生地,心情放鬆,大腦就不亂想,肌肉也才能跟著放鬆,才不會消耗氧氣。
保健,就是要在身體各種可修復、可轉換的狀態中去找到最佳狀態,並經常保持在此狀態。有了水腫這個早期健康退化的指標,我們可以時時規劃自己的生活、飲食、作息。有了回饋的信息就可以不斷地學習如何生活,走在健康的路上,持續精進。
本篇大多節錄、整理自王維工教授的水的漫舞一書,欲更深入了解可以仔細閱讀;王教授主要研究人體氣的運行,提出了血管共振理論,也出了系列書詳加說明,更以實驗證明了血管共振是推動全身血液循環的關鍵,而非過去所應用的流體力學理論,人體實際是血管收縮的震動推動血液流向,藉由血管與各器官的順序共振,推動人體血液進入內臟的全身循環,更從人體筋絡系統測得與內臟的共振波,畢生致力於中醫科學化,也建立了儀器科學把脈,來提供臨床上更精確的判讀診斷。

參考資料與圖示:
